线下排练+线上扫描 陕西文旅业“疫”制不住的服务能动性

  西部融媒讯 “虽‘骊’你千万里,但我们与你同在。”“跟随我的脚步,在凉爽的秋风中,抢先一步抓住华清宫的第一抹秋色。”近日,陕西华清宫景区在网络平台推出“我们疫后见”系列图文,用美景和饱含情感的“萌”化语言与暂时无法进园游览的游客交流互动,期待与他们在疫情缓和后再度相约。8月5日以来,为防止疫情通过文旅活动传播蔓延,陕西多处景区闭园,演出停演,部分场馆限流,跨省旅游经营活动暂停,各类节庆活动也暂停或延迟举办。

微信图片_20210818142059.jpg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8月7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阳表示,要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杜绝麻痹思想、松懈心理。各部门、各单位要从严从紧、从细从实地抓好各项防控工作,坚决防止疫情通过文化和旅游活动传播蔓延。

  与此同时,面对新一轮的疫情挑战,各大景区“闭园不停工”,各项演出“停演不停练”,多彩活动“云端”绽放,为恢复开放备好优质文旅产品,也通过“疫”下不离线的文旅服务,展现着陕西文旅人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拓展渠道服务群众的能动性。

  云游陕西,景区闭园游览在线

  疫情之下,博物馆的门关上了,云端的入口却大开。随着陕西各地博物馆相继闭馆,线上展览成了博物馆展示的唯一途径。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迅速推出三个数字展馆、“秦俑百问微课堂”深度讲解、“四海一”“平天下”线上临展等在线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与展示手段,随时随地欢迎游客上线参观。

  光看照片听讲解不过瘾,想在博物馆中边走边看?360度全景兵马俑数字博物馆可以帮到你。一部手机、一台电脑,200亿像素的虚拟漫游,开启一个属于你的“指尖博物馆”。只要动一动手指,游客就能凑近了观察兵马俑。每个兵马俑的面部神情、铠甲纹理都纤毫可见,比亲身参观实地游览更清楚!“云游”博物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省去了人挤人的烦恼,游客能更专注地品味文物、感受历史的文化底色,拥有了更强的体验感。

微信图片_20210818142103.jpg

  “用现代高科技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大秦朝。”网友翠微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微信评论区写下这样的评价。

  除游客线上参观之外,互动同样吸引了屏幕前的目光和手指。在微信平台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设置了多种互动游戏,比如游客上传自拍便可“生成你的专属兵马俑”,匹配到一个相像的兵马俑照片;“赐官封爵”“千里驰援”“你好 兵马俑”等闯关板块,又满足了游客娱乐、益智的需求。

微信图片_20210818142107.jpg

  除此之外,多家博物馆的文创线上微店正常营业,让游客宅家就能云“游”陕西,足不出户把“国宝”带回家。从瓷器、经书、家具、香囊,到背包、领带、丝巾等日常用品,一应俱全的文创产品把“文物”融到了生活里。

  “深耕”排练厅,演员停演不停练

  “刀在石上磨,兵在苦中练。”演什么,就要像什么,演军人,就要以军人的铁血斗志要求自己,杂技剧演员周毅锋这么告诉自己。近日,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创排的《战魂——第三战队》正在西安庆华文化宫内如火如荼地进行联排。据悉,该剧是一部现代军旅题材杂技剧,计划于8月27日在陕西大剧院歌剧厅进行首演。

微信图片_20210818142208.jpg

  随着首演时间渐渐临近,在近40度的高温里,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演员们坚持高强度的演出排练,跳起、旋转、飞跃……与以往杂技剧不同,《战魂——第三战队》除了复杂多样的杂技技巧外,演员们还要兼顾戏剧、演技、舞蹈和台词。高难度+高强度,湿透的衣服贴紧了身体但没有人叫苦喊累。主演“特种兵”们甚至放弃了所有休假,力保在首演前能够全身心投入排练。

  “从去年6月开始打磨剧本,目前已迭代3个版本。创排团队起早贪黑,每天排演基本都是连轴转。”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团长张权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除了原创新剧,西演·西安易俗社和西演·西安三意社也正在为复排着的多部秦腔经典紧张排练着。功不离手、曲不离口,为将经典传统剧目《玉堂春》《庚娘传》与《清风亭》重现舞台,满足戏迷朋友的关注与期待,纵使天气酷热,排练场内的秦腔声也从未停止。

微信图片_20210818142213.jpg

  而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则利用了演出暂缓或取消的空窗期,给自己充上了“电”。8月12日至13日,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开展了八讲演员舞台化妆教学活动。从化妆品到化妆方法,从骨骼结构妆面到不同剧种的角色塑造特点,前方主讲人陈曦细细讲解,台下演员们细细品味,揣摩丝毫间带来的灵感。西安儿艺副院长宣亦斌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课程培训,加强演员对舞台化妆服务于角色塑造的认识,从而给观众带来更美好的视觉享受。

  “绽放”云端,全民防疫不忘“艺”

  根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疫情防控要求,不少原定于线下举办的节庆活动无法按时开展,但节日的气氛依旧可以在云端“绽放”。

微信图片_20210818142217.jpg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由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办,渭南市临渭区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移植线上。“我们的节日·跟着巧娘来乞巧”于8月14日七夕节当天上线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之前位于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的拍摄现场,巧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穿针,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装饰品,展示了《临渭草编》《临渭面花》《临渭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现了非遗传承人在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微信图片_20210818142220.jpg

  同样,8月12日,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推出了“碑林棉絮画”线上公益课堂,由碑林区非遗项目“碑林棉絮画”代表性传承人咸辉,通过远程课堂与众多爱好者特别是享受假期的小朋友们,用棉絮制作惟妙惟肖的小兔子。非遗项目棉絮画是以棉絮为主要原材料来制作图画的,所作的图画色彩丰富,形态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只见屏幕上的老师手里那么一搓、笔上这么一勾,一只小兔子就活灵活现出现在眼前了。小朋友们动手试了一试,大呼棉絮画真是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线上课堂让孩子们宅家也能学非遗,既体会了传统手工艺带来的乐趣,也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微信图片_20210818142401.jpg

  “如果说2020年初,疫情突袭下的各行各业,一时有点惊愕,那么在严格开展了一年多的疫情防控工作后,面对疫情的反复,人们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当前,广大文旅工作者强化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凝聚精神力量的同时,让文旅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不停歇。


(责任编辑:张若瑛)

标签: 陕西文旅

阅读:0

加载更多
关于本网 广告服务 合作伙伴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