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平安认识是因为我们的单位在同一个巷子。建国六巷是西安市的风水宝地。解放前曾是国民党西安市市长的私人宅院;解放后又是共产党陕西省委所在地。著名的张学良公馆、高桂滋公馆与此为邻,步行不过几十米。通往巷子的道路两旁栽满了法国梧桐,一到夏天,树冠成荫,雍容幽静。
张平安,一米七八的个头。相貌俊厚,为人爽直。著名摄影家柏雨果为他摄像,大家都说有三浦友和的风度,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张平安与三浦友和相比,更厚朴、沧桑,具男子汉气度。
张平安十六岁就去了“三线”,尽管他是他家的唯一男孩,尽管他父亲早逝,母亲视他若掌上明珠,但在那个时代,大家似乎不看重这一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感召着每一个人,张平安自然也不会例外,自然也热血澎湃过很久。
与著名法学家江平合影
这段生活十分地残酷,以损失青春换取坚强,以放弃求知增长见识,但因为它是客观存在,我们就得承认这是生活。面对苦难,坚强的人,挺过来了,就成了强者,软弱的人,倒下了,便成了弱者。“三线”牺牲了多少青年,我没有去关注这方面的数字,但这种经历确实磨砺了一些人,我们权当它是一次被动的“人生淬火”,不然,今天说张平安“厚朴”、“沧桑”、“坚强”,可能就会有些牵强。
张平安是一位律师,追求“法正”是他的理想,所以,他的律师事务所就起名为“法正平安”。这里面蕴含两层意思,一是追求“法正”,一是追求“平安”。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且不要小看这二者的关系,前不久,在广州就有大学生孙志刚因忘带证件而被执法者打死。《凤凰周刊》报导时用了一个题目,叫:《心惊胆战地走在自己的国土上》。这不是在说罪犯,也不是在说贪官,更不是说台湾间谍,而是在说一位公民,一位什么罪都没有的公民。你说,法不正能平安吗?
不是人人都可以为社会的正义事业献身的。追求法律公正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充满了风险。我闲暇时喜欢到“法正”去聊天,一上楼,便会看到他们的“所箴”:“我们没有假日,我们没有停止过思考,我们过早地白发,追求法正是我们的目的,法正是对我们最好的酬赏。”每当看到这段话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张平安和他的同仁们为当事人奔走,翻阅案卷、查找法律、在法庭上辩护的形象。
张平安喜欢读书,也爱撰写文章,通过自学,先后考取了律师、经济师、税务师的资格,也曾在陕西师大获得了研究生文凭。与同时代的许多有为男人一样,基础打扎实了,便开始寻找自己的事业平台,张平安选中的是律师这个行业。
其时他正在一家国有电力企业做中层干部。单位效益不错,本人待遇亦好。有句哲语叫“有舍才能有得”,但舍的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看得见的利益,而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理想”。
申请执业执照,挂牌,招聘律师,租赁办公场地,一切从零开始,一切都得求人。费力不算,还得伤心。什么叫硬汉子?就是蛤蟆支桌子,眼睛瞪着硬撑。张平安不止一次对我说:“真是不想干了!每一场官司,都像搞腐败竞争。‘法正’首先得‘时风正’,‘时风不正’法难‘正’啊!”他说:“有时,明明据法力争,咱们赢了;但别人据‘礼’力争,咱们就输了!面对这种情况,实在让人憋闷。但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胜利,是正义与法理的胜利。每逢这种情况,他就会兴奋地告诉你,案件是如何地复杂,过程是如何地艰难,他们是如何地努力。这时的他,表情是丰富的,动作是夸张的,绘声绘色,滔滔不绝。
一农村青年因抢劫杀人被判死刑,家人在绝望后没有为他聘请律师,张平安听说后,在二审中毅然挺身而出,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其辩护意见最终被省高院采纳,死刑改为死缓。当事人听到判决结果,激动得抱头痛哭,遂送锦旗一面:“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仗义执言追求法正平安。”
张平安曾经办过许多名案,有几例被载入《中国名人名案》和《中国民商经典案例选编》。他曾先后被评为省、市、区优秀律师,群众满意律师,十佳律师,并荣立司法部三等功。
勇敢地挺身而出,是张平安性格的一个特点。一次,在代理某县村民两派矛盾的案件时,突然出现了双方要械斗的场面。张平安率领律师果敢冲入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宣讲法律,宣讲事件的后果,使双方群众平息了愤怒,避免了一场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还有一次,他在公园散步,见到一个人在殴打另一个人,围观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人出来干涉。张平安上去大喝一声:“为什么打人?”打人者停下来,问:“你是什么人?”张平安回答:“我是公民!”那人看见张平安身材魁梧,气质凛然,心里先胆怯了几分,顺坡下驴地说:“我是吓唬吓唬他。”
后来有朋友劝他以后少管这些事情,张平安引用王小波的一句话说,“保护自己的底线就是保护每一个人。”
如今的张平安,已成为陕西省律师协会的副会长、政协委员。社会地位提高了,担子更重了,但他初衷依旧——为律师事业,为社会和谐,辛勤地思考着、奔走着……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喜欢说——祝全球华人平安!而这句话正与张平安的名字巧合。于是,我便开玩笑说他是“挂在吴小莉嘴上的男人”。但愿这种经常的祈祷会变成永久的社会现实,变成张平安追求理想时所希冀的那种现实:先天下之法正而后天下之平安。
2003年6月12日
作者简介
马治权,男,陕西米脂人。曾就职陕西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有著作12部。已出版杂文集、散文集和长篇小说《龙山》等。
六岁起习练书法,曾临过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傅山、何绍基、于右任等,并由此上溯魏碑、汉隶、秦篆。作品颇得行家好评。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评论家钟明善,著名书法家茹桂,著名作家贾平凹、冯骥才、张子良、商子雍、池莉、韩小蕙对其书法均有文章评论。欧阳中石先生看到马治权的书法也主动题词:“很见功力。”
2003年杂文入选王蒙主编的《中国最佳杂文选》;2004年散文获《人民日报》主办的新时期征文大赛一等奖。
2009年出版《马治权散文》(人物巻)。
2012年出版《马治权书法集》。
2014年在中国《书法》杂志发表两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同年杂文《哭泣的华山》,再次入选《中国最佳杂文》。
2015年在《光明日报》发表6000字关于书法的论文一一《中国书法之谜》。
2016年出版《马治权行草小品》和《平面设计与书法现代化》。
2017年《书不轻予》收入年度最佳散文选。
2018年8期、12期《书法》杂志分别登载《飘飘何所似》《结缘好太王》两篇论文。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西部融媒 www.xiburongmei.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651292478@qq.com】
阅读:0
必看
31 / 12月
29 / 04月
20 / 09月
24 / 10月
21 / 10月
27 / 12月
16 / 08月
14 / 10月
01 / 04月
28 / 07月
21 / 03月
11 / 02月
头条
标签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