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张家大院的传说

  榆林张家大院的传说

  文/张鹦

  张家大院,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东南10公里处,古塔镇最西端的刘千河北畔,是榆阳区古塔镇近年来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景点。

32.jpg

  相传,明万历年间,有名叫赵登的人由晋入陕,定居古塔镇赵家梁而得名赵庄。明末清初,又有张氏族人,迁到赵庄。从此,赵姓与张姓就成了赵庄的两大主要家族。

33.jpg

  从赵庄青龙山寺庙群出发,沿着新铺的水泥路东行200余米,便来到了张家大院的上院。该院门前建有照壁一座,穿大门而入,迎面为三间青砖包面的窑洞。窑洞右侧有楼梯过洞通至房顶,房顶右侧为一貌似角楼的建筑,西侧还有两间小房。大门左首为三间耳房,耳房尽头为垂花门。过垂花门,可见四间正房、四间南房相对而立,西侧则是三间厢房。正房左前方,另有一道拱门通往正门所对小院。进入房中,记者发现这些窑洞内部都十分宽敞,炕头的石板上也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35.jpg

  坐落于赵庄村东首赵家梁南侧的张家大院,属典型的清代四合院建筑。据资料介绍,当年“万姓张”族人在沟湾之中依山就势,硬是劈山垫石,辟出了这两块占地 5 亩的宅地,修建了一上一下的两座四合大院。上院系该门次子后代所居,下院则是长子、三子的居所。

36.jpg

  《榆林日报》记者满孝永曾经采访过赵庄村民张斌。

  据张斌介绍,当年,张氏从榆阳区张家畔村(今属余兴庄办事处)迁至赵庄。兄弟4人,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后在村中建起了砖窑院、石窑院、圪坨院等4处宅院,张氏后人也因此被分为“四大门”。

37.jpg

  在赵庄张氏家族中,有一个独特的分支——“万姓张”。据当地人传说,当年这户人家家境贫寒,虽有几亩薄田,生活却难以为继。此外,这对夫妇婚后一直无子,为传承香火只得抱养了一个男孩“顶门立户”。奇怪的是,在抱养此子后,该夫妇竟又连生两子。

31.jpg

  抱养的男孩长大后,便开始“跑边”谋生。一日,当他来到内蒙古的一座村庄时,发现一位老妪在用金铲子盛饭。他便对老妪说:“下次我从榆林回来,带几把顶好的饭铲来换你这把铲子。”没想到那老妪竟爽快地答应了。

  再此跑边时,他带着精挑细选了几把铁铲,再次来到了老妪家。老妪见了非常高兴,却不愿和他换那金铲子。细问之下,老妪说:“我的铲子旧了,就不给你换了。那边的沙窝里有好多打这铲子的东西,你自己拿回去打一把吧。”

38.jpg

  他知道老妪所说应是沙漠地区鲜见的沙金,问清地界便匆匆起身。在那里,他果然找到了满坑的碎金块,于是便将沙金满满登登地装进了褡裢中……

38.jpg

  “万姓张”沙地得金的故事,发生在清代中叶,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至于“万姓张”的来历,因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当地村民一直都无法说清。张斌老人推断说:“当年这户人家开设的商号名为‘万盛张’,但随着一代代的口头传说,可能便将‘万盛张’讹传成了‘万姓张’。”

39.jpg

  据说“万姓张”自得了这笔意外之财后,富甲一方,名满塞上,并请晋陕各地能工巧匠,开始修建家宅。同时开始买田、置业,做生意,单是水陆商铺就有30余处,榆林十八道大滩,滩滩都有张家的土地。

40.jpg

  十多年前,赵庄后人张颉在《榆林报》刊登的文章中说:

  “这个家族是不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二爷爷说那无从考证。人们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不是有一句: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吗!

41.jpg

  对于张家到底是怎么发家的,有个传说——事情发生在同治年间:

  说是张家三兄弟中的老大去内蒙做工,途经一农户家进去讨碗饭吃,见主人用一片金黄色的叶子盛饭,就问主人:"那不是金叶子吗?"那妇人说:"什么金叶子,是铜。"张家老大就说:"能不能用别的铜换了这片叶子。"那妇人说:"换什么,后边沙里多的是。"等张家老大过去一看,真的是金光闪闪!这是一个意外发财的故事,几个长辈都不大相信,说那只是传说而已。据说三兄弟最富的时候佃户一年交的粮食就有84担细米,粗粮360担。

  小时候听说祖辈是在内蒙做皮毛绒生意发的家,主人也是兄弟三人中的老大,后来带着两个弟弟赚了18万家产。回来后兄弟三人本打算修上、中、下三个院的,修成通院。可那时候也有"钉子户"。也是同样的一家张姓,中院位置的土地是他家的,他比现在的"钉子户"还要牛,给多少都不搬走,说就是要破坏张财主家的风水。所以后来只能修了上下院,在下院的边上又修了个南院。可能真的是把风水破坏了,才会发生后来的急速衰败。三兄弟相继过世后,家族就没了赚钱的和管事的,整个家族也就乱了,三兄弟的后人就开始争抢家产,家产一分他们就躺在炕上抽开了大烟,直到把遗产卖的所剩无几。

  还有一个故事,说那会儿土匪多,宁夏的土匪到了赵庄,看别的地方没什么好抢的,转到了张家的下院,见大门紧闭,以为是庙,跪下就是磕头。后来发现里面住的是人家,土匪一急,放火烧了下院南楼的上房。”

  据我的父亲说,我的先祖是从榆林赵庄迁到安边堡的。《榆林报》记者在采访张斌时,张斌又说:在赵庄之前是从榆阳张家畔迁到赵庄的。我又听说,赵庄是从山西迁过来的。我真的糊涂了,不知道哪个说的是真的?现在,我已经无法考证。

  我赵庄的先祖亲兄弟两人。清朝同治年间,兄弟两人同时从榆林赵庄出发,一个到梁镇毛窑落脚,并生两子,大儿子排行老大,职业姓名不详,二儿子排行老三,少年出家当和尚。现在毛家窑子居住的可能是老大的后裔。另一个到安边堡落脚,生有三子无女。老大(名不详),排行老二,裁缝。遭遇过回民造反。老二(名不详),排行老四,鞋匠。爱好绑龙头和狮子头,每年正月十五舞的龙头都是他做的。老三(名不详),排行老五,牲畜交易员,曾挣下一群马养在蒙地,后卖掉,在安边堡内盖起了一处四合院。

  安边我的先祖在从榆林赵庄到安边的路中,遇到过狼群,先祖手里提着一根麻绳,狼不敢上前。我不知道狼为什么怕绳?是不是狼怕蛇?错把绳当蛇了?总之,是一根绳救了先祖一命。先祖迁到安边堡后的第二代遭遇了回民造反攻破安边堡,第二代先祖是老大,排行老二,是个裁缝,被捉去给回军做军衣。此时,回军新旧教派斗殴,一方杀死另一方,另一方回军要求抵命,二代先祖就被装扮成回人给抵命,被另一方回军识破说“你们用一个汉蛮子来抵命不行,必须要真凶手来抵命。”于是,先祖被退回,乘看管不严之时伺机逃回,二代先祖也捡回了一条命。

  我不知道我安边先祖的名讳,也不知道同时出来的毛窑先祖兄弟后人在哪?如果谁知道《榆林报》“张家大院”的作者张颉?谁知道《榆林报》记者满孝永?张氏后人谁的祖上也曾住在榆林赵庄?张氏后人谁曾经在靖边毛窑居住过?有知情者请加我微信dbvx6666联系。看到此文的有缘人也请转发,我想从传说中寻根问祖。

  张家大院图片由双建文提供


(责任编辑:明华)

标签: 榆林张家大院

阅读:0

加载更多
关于本网 广告服务 合作伙伴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